常玉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位被誉为贵公子的艺术家,幼时便得到了良师的点拨,并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。年少时,他远赴异国深造,挥霍金钱,追求自由与个性。可惜,随着家道中落,他只能低头面对现实,但始终未曾放弃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,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画风,虽然这些作品无法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。
常玉曾在海外一度声名鹊起,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,直到晚年贫困潦倒,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。令人唏嘘的是,他的许多作品在他去世后屡次拍出天价。周杰伦甚至在歌曲中提到了他,将他称作“中国式的莫迪利阿尼”。他就是——常玉。
常玉出生于1900年,家境富庶,位于四川南充。他原名常有书,是家中第六子。当时,他的长兄已经开始着手家族生意,常玉的父亲则是当地知名的画家,一直希望能够培养一位接班人。但其他孩子都对绘画不感兴趣,直到常玉渐渐长大,父亲才开始对他进行绘画启蒙,没想到常玉展示出了惊人的艺术天赋。于是,年仅9岁的常玉便拜在了赵熙的门下,赵熙以“中国第一词人”著称,他的教导让常玉的绘画才华大幅提升。17岁时,常玉顺利考入上海美术学院,开始了系统的艺术学习。
展开剩余81%常玉一直自信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,尽管曾尝试过油画、水粉与铅笔素描,但他始终钟爱毛笔,甚至在画线稿时都使用毛笔,这也使得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。与此同时,他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子哥。家族企业如长兄的绸缎厂、二哥的牙刷厂都生意兴隆。身处富裕的环境,常玉花钱大手大脚,喜欢和朋友们出游、聚会,总是请客大方。
随着艺术追求的深入,常玉前往日本留学,并参加了书画展览,凭借其独特的画风和扎实的功底,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。在日本,他深深向往着那种自由宽松的创作氛围,回国后不久便提出要去法国留学,他认为那里才是真正的艺术天堂。
常玉的理想得到了父亲和兄长的大力支持,他们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生活保障。与常玉的光鲜生活不同,徐悲鸿和林风眠等同去法国的画家则艰苦奋斗,努力工作以支付留学的费用。虽然常玉也声称要勤工俭学,但他的法国生活与同学们的截然不同——他住在法国市中心的豪华公寓,不参与学院派的束缚,觉得那些学术化的绘画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艺术。
常玉无需为生活费用发愁,整日无忧无虑地在街头漫步,常常在咖啡馆中消磨时光。他沉浸在法国的自由氛围中,不吸烟、不喝酒、不赌博,喜欢拉小提琴,看到美丽的法国女性,常玉会主动与她们交谈,如果聊得投机,便会花些钱请她们成为模特。那时,他的画作以裸女为主,尤其擅长表现身材丰腴的女性,用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姿态与表情,这些作品往往能够传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,画面充满张力与情感。
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,深受一些法国艺术圈人士的青睐。周杰伦在《最伟大的作品》一曲中提到,常玉的画作如同“寂寞的枝头才能开放常玉要的花朵”。常玉在法国的声誉逐渐上涨,迅速融入了上流艺术圈,甚至开始举办个人画展。
1925年,常玉的作品首次进入巴黎秋季沙龙,引起了画商们的注意。虽然他的作品开始获得一定的市场价格,但常玉并不重视这些金钱交易,他更愿意将作品赠送给那些他认为能欣赏他艺术的人。而他与当时法国画界最知名的经纪人侯谢的相识,更是让他在艺术圈地位迅速提升。
常玉与侯谢的合作,让他有了机会和毕加索、马蒂斯等大师深入交流,这段时光充满了辉煌与风流。1932年,常玉被列入《当代艺术家生平辞典》,成为首位进入此辞典的中国艺术家,次年他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个人画展也广受好评。
然而,常玉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1938年,常玉的家族遭遇了重大的变故,长兄的去世让家族失去了经济支柱。随着中国政局动荡,家道中落,常玉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。即便如此,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理想化的艺术生活中,继续过着挥霍的生活。直到家中经济完全断裂,他才开始明白赚钱的重要性。但此时,他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。
常玉的画风与市场主流审美渐行渐远,他拒绝妥协,许多画商因此放弃了与他的合作。最终,当常玉用光了所有的积蓄时,他开始为了生计做些杂工,如端盘子、洗杯子,甚至搬水泥。然而,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,哪怕颜料和画布都变得简陋,依然没有放弃画画。
常玉的生活愈发贫困潦倒,尽管如此,他依旧坚持创作,直至48岁时,他带着作品前往美国纽约参加画展,但依旧未能得到认可。在纽约的两年间,他卖出了三五幅作品,勉强度日。几年后,常玉回到巴黎,尝试重新进入巴黎独立沙龙,但反响平平。
在他的晚年,常玉仍坚持不妥协的艺术态度,他无畏生活的困境,依然追求灵魂的纯净。1966年,常玉因瓦斯泄漏不幸去世,直到一周后才被人发现。那时,他的生活已经极度贫困,墓地也只是几个朋友集资购买的贫民墓地。即便如此,常玉的作品却在他死后多年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极高的市场价值。
常玉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由与纯粹的追求,他的画作在死后终于被世人所认知。从起初的贫困到后来的声名鹊起,常玉的经历堪称传奇,成为了艺术史上一颗闪耀的星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